■ 本报记者 贾玉华
最近一段时间,天气炎飞腾湿,很多人或多或少呈现了腹部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大便稀溏甚至腹泻的症状。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该如何养生,如何调养脾胃?记者采访了山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迟莉丽。
长夏指阴历六月
迟莉丽主任先容,差别于天气学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中医将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通俗地说,长夏指阴历六月(农历六月),夏季最后一个月份。长夏在五行属土,在五方属中心,在五气属湿,在五脏属脾,在五体属肌肉。
长夏时节易脾虚湿困
“长夏应脾而变革”。迟莉丽主任进一步解释,湿为长夏主气,人体的脾脏与之相应。中医以为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损伤脾阳。由于脾脏有喜燥而恶湿的特点,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斗气机不畅,表示为消化汲取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欲吐、大便稀溏,甚至腹泻、水肿。除了自然界的湿气,在长夏时节,人体也等闲因脾阳虚,运化水液功能障碍引起体内水湿停滞之证。外湿、内湿彼此影响,加重对脾阳的损伤。
祛湿,分清寒湿还是湿热
既然长夏时节脾虚湿困,那么相应的对策就是健脾祛湿,把多余的水湿排出体外或者减少体内水湿发生。
迟主任先容说,湿邪有寒热之分,祛湿之前也应分清是寒湿还是湿热。
寒湿的人舌苔白、腻、厚,口淡,甚至感伤甜,在同样的室温下,比别人易感伤冷,喝热水感伤更舒服。对付寒湿者,可以使用健脾益气、温阳利湿的要领,如参苓白术散、理中汤、苓桂术甘汤等都是临床常用中成药。可以常吃利水除湿或芬芳化湿的食品或药物,如鲤鱼、茯苓、扁豆、薏米、白蔻、砂仁、橘皮等。吃少许辛辣、温热的食品也可以起到散寒祛湿的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