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的疫情还在扩大。10月23日晚,马里宣布境内出现首例埃博拉确诊病例,患者是一名2岁女童,近期曾随家人赴几内亚旅行。同时,世界卫生组织也在25日表示,西非埃博拉疫情病例数量已突破1万关口,超过4500人死亡,疫情造成高达70%的实际死亡率。疫情升级,中国民众对这个“非洲死神”愈发关注,这场突如其来的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也引发了很多思考。
自然环境为疫情肆虐提供“温床”
以野生动物为食很危险。作为埃博拉病毒的源头和疫情最严重的地区,西非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解放军302医院门诊部副主任周越塑表示,目前的研究认为,埃博拉病毒最早来自果蝠,可以传染给其他动物,进而传给人类。而在西非靠近热带雨林的边远村庄,由于部落文化,一些人以打猎为生,把果蝠当做常见食物。
脏乱差的环境必须改变。刚从几内亚完成救治任务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么(音yao)改琦告诉记者,卫生环境差是导致西非埃博拉传播迅速的重要原因。据他介绍,几内亚没有垃圾处理系统,常是垃圾遍地乱丢,加上高温潮湿的气候,就为细菌、病毒,以及蚊子、苍蝇等传染病媒介的繁殖提供了“温床”。并且,当地人群流动性也非常高,极易造成病毒传播。
医疗落后,缺乏必要的防疫知识。非洲国家大部分人生活贫困,身体抵抗传染病的能力不强。同时,由于教育和医疗条件落后,他们缺乏现代医学和防疫知识。而且,当地人有自己的习俗,很多人会走到死者身边抚摸或是亲吻,埋葬时也不考虑疫情防控,无形中增加了感染风险。另外,西非医疗资源严重匮乏,紧缺药品和物资,特别是帐篷、救护车等,无法满足治疗需求。
国家基础投入不够。周越塑说,“一个国家应对大规模公共卫生危机的能力,与它的治理能力有着紧密联系”。西非国家政府投入不够,一些非常基础性的卫生手段、初级的卫生注意事项等也比较缺乏。此外,部分国家还饱受国内政治动荡、族群冲突和恐怖袭击的影响,这些都影响了防范病毒传播的努力。反过来,埃博拉也在破坏西非国家的政治稳定,让防控工作更难进展。
防控应急机制不到位,演变全球危机
现代技术的进步,让航天器都载着生命飞上了天,但在应对传染性病毒方面,人类却屡屡栽了大跟头。此次,当埃博拉病毒跨过地中海、飞越大西洋,登陆欧美的那一刻起,疫情便成为了国际社会在非传统安全领域面临的共同挑战。埃博拉不仅带来恐惧和伤害,也提醒我们在防控等方面的诸多不足。
流行病学研究不够深入。埃博拉病毒并非新的疾病,然而多年来它都没得到有效的控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表示,这个病从动物到人是如何传播的,人与人又如何传播,都没有弄清楚。一方面,这跟学者的研究兴趣有关;另一方面,现场流行病学研究的难度会更大。不过,如果没有坚实的流行病学调查,就无法提出全面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医务人员防护有疏漏。近来,不断有医生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消息传出。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防护应该是专业的,由此可见防范埃博拉还有疏漏之处。曾光认为,传染病的病理特点,意味着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会更高,因此需要格外注意。一旦怀疑是埃博拉,应该采取最高级别的全方位防护,包括切断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接触等。北京市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重大传染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崔小波建议,我国应给医务人员购买公共卫生保险。
缺乏国际合作。崔小波表示,加快国际合作以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分配,是防控疾病的重点,但西非国家多年来一直医疗资源不足,又被国际社会忽视。世卫组织的内部报告也承认,埃博拉疫情暴发初期,应对工作存在多项失误,比如今年第一例埃博拉病例出现在2月,但当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直到7月世卫才发布预警,疫情已经变得一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