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三聚氰胺”对百姓而言是极其陌生的。直到两年前三鹿问题奶粉被曝光,这四个字才被迅速普及,并与“可怕”划上等号。原本,在经历那场针对毒奶粉的全国性“围剿”后,百姓以为就此能同这个词说“拜拜”,未曾想它却如梦魇,出其不意间杀了个“回马枪”。
近日据媒体报道,甘肃、青海、吉林等地再现毒奶粉,三聚氰胺超标竟达500余倍!真不知那些倒霉的消费者,每天是在喝奶还是服毒。尽管据称“有关部门要求严肃查处,杜绝问题奶粉流入市场,彻底查清其来源与销路,坚决予以销毁,并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但对百姓来说,恐怕心里仍会打点折扣,原因有二。
其一,虽经查,在青海发现的三聚氰胺超标奶粉,属2008年集中销毁问题奶粉时,不法分子藏匿之物。但此间困惑在于:为何当初有关部门销毁毒奶粉,没能做到完全彻底,给不法者留下可乘之机?这是否意味着那场针对毒奶粉的“围剿”,实际存在漏洞?
其二,当年三鹿事件案发,有关部门铁腕惩治,雷厉风行,当事人有的记过、有的坐牢,还有的去了冥界报到。但去年以来,上海熊猫炼乳、陕西金桥乳粉、山东绿赛尔纯牛奶等乳品三聚氰胺超标案仍时有发生,加上本次查获的毒奶粉数量达38吨之巨,难免使人困惑:究竟还有多少漏网的毒奶粉,潜伏在监管的“盲点”中?
由此,公众虽不能妄自结论有关部门必定工作不力,但今天面对食品安全“梦魇”再现,一定程度上表明此前的专项整治确未到位,既触碰公众容忍底线,又严重影响有关部门履行监管职责的公信力。须知,哪怕有关部门再有多少次信誓旦旦的彻查表态,但只要未吸取足够教训,都难免被一个接一个批次的毒奶粉轻易冲淡。因为据媒体披露,2008年针对问题奶粉的“围剿”,导致已售出很多产品的中小奶粉生产企业无法以充足的现金收回。而对企业来说,销毁奶粉意味着资金打水漂。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不愿吭声,宁可将成品悄悄放在仓库。所以,尽管有关部门一再重申问题奶粉已基本被清理销毁,但这些“定时炸弹”实际并未消失,而只是暂时隐匿,静候爆发,足以反映其监管的乏力直接导致本轮毒奶粉事件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