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网,今天给大家带来有关“中国最大猪贩”高盛急于套现退出生猪业? 方面的资讯,希望通过阅读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和收获,这就是对我们网所有工作人员的最大肯定和鼓励。下面让我们一起关注(“中国最大猪贩”高盛急于套现退出生猪业? )。
一边厢,双汇国际对美国最大猪商史密斯菲尔德的收购仍在进行中,另一边厢,高盛等国际资本巨头的身影若隐若现。羊城晚报记者梳理发现,从此前积极高调介入中国生猪产业,到如今被外界认为正在想方设法套现退出,外资对中国养猪业的态度正在发生转变。
高盛曾是中国“最大猪贩”
进入新世纪后,以高盛为代表的国外资本曾对中国养猪业掀起过多年的投资热潮。
2005年3月,高盛、鼎晖中国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基金联合向雨润食品投资约7000万美元。2005年10月,雨润香港上市,高盛既为上市保荐人,还是战略投资者。2006年,高盛又在争议中砸20亿元收购雨润的最大竞争对手双汇。2008年,高盛在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又斥资2亿至3亿美元收购了几十个养猪场。2009年又开始搞中游的渠道,成为中国唯一的一家掌控着一个庞大产业的上中下三游的公司。2011年有媒体报道称,据高盛的分析师透露,高盛控制了中国猪肉22%的市场。
事实上,想做中国“最大猪贩”的外资行,并非只是高盛一家。2008年8月,德意志银行注资6000万美元,获取上海宏博集团公司养猪场30%股份。同时,德意志集团也注资6000万美元参与近年来在天津发展势头很猛的宝迪农业产业集团。2010年,德意志银行面向全球发行了“德银DWS环球神农基金”,该基金将投资定位于以农产品为主的食物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的不同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向中国。
记者梳理发现,就在两年前,还有国内消费者担忧外资会控制国内养猪产业链,但这一切在2011年下半年以来的猪肉市场低迷期悄然发生了改变。
国际资本或欲集体套现
事实上,高盛目前是史密斯菲尔德和双汇国际两者的共同股东。而史密斯菲尔德自身的发展近年来也不理想,官方数据显示,其甚至在2009-2010年连续两年处于亏损状态,一度濒临破产。有业内人士表示,与直接收购相比,由目标公司参股、成立合资公司或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等形式,可能性价比更高,风险也更小。但收购协议最终能够达成,高盛以其共同股东的身份被外界猜测为幕后的重要推手。
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有可能是为高盛、鼎晖等国内外投行提供的一个退出通道。近日有消息称,未来通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全部股权,双汇国际或将重新将其打包到香港上市。更有媒体报道称,原双汇集团董事会某杨姓高管之前已经调往香港负责相关业务,该高管目前的职务为双汇国际董事,与史密斯菲尔德的交易也由其在美国促成。
从2007年开始,曾经完全控股双汇的高盛和鼎晖对其控股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股权调整。目前,在双汇国际中,高盛持股5.18%、鼎晖持股33.7%。而在此前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双汇管理层曾表示,作为财务投资者,高盛等肯定是要退出的。目前,尽管收购案并非一帆风顺,但在卓创资讯生猪行业分析师姬光欣看来,以高盛的实力应该可以摆平美国国内的任何反对的声音。
对此,双汇国际方面在回应羊城晚报记者时表示:“双汇国际目前的工作重心是完成对史密斯菲尔德公司的收购,我们认为这才是对双方的利益相关者有益的事。我们对合并后的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的计划不了解,并且也不做任何推测。”
焦 点
外资在华养猪没赚到?
“资本是逐利的,中国养猪业的复杂性也不容投行有那么长时间的等待期。”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王晓悦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业界对中国猪业的前景普遍看好,但是,从短期来说,外资进入的时机或许太早。
“我当时就不看好资本大规模的涌入,有些问题需要时间来解决,并不是有资本就能解决任何问题。”王晓悦说,中国的养猪业以小而散著称,养殖环境差,养殖人才匮乏,“市场一有波动好多企业好几年都翻不了身”。此前在“猪周期”处于价格上涨期时,冲动的外资杀入了这个市场,但很快又迎来了“猪周期”的低迷阶段,经过这两年的洗礼,外资都开始变得冷静起来,套现退出或许成了其目前的主要选择。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