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就针具而言,折针常发生于针体与针柄连接处,有认为离针尖3~5mm处,亦易折断。通电时,毫针腐蚀的部位,以针体与皮肤接触处多见,也可在针体数处出现蚀点。
(二)、就机体而言,凡在腹、胸、腰、背、四肢等和关节等部位都可发生折针。国内外记载过的曾发生折针的穴位,多在活动程度较大的部位,但巨阙、心俞、肝俞、膏肓等穴也曾有折针的报道。头面部穴位折针的情况,较罕见。
五、电针原因
系指在电针疗法中,针体因电解电蚀折断,主要和与其连接之直流电针仪有关。目前,中国大陆使用的电针仪为脉冲电针,它的直流成分很少,在电刺激过程中,较少见电解电蚀折针。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现行的脉冲电针仪所输出的电流是一种经脉冲变压器隔去直流成分而仅使交流成分通过的脉冲电流,当电针仪使用时间过长,或自制的电针仪的输出变压器未经严格检查,可以造成脉冲输出的波形中混有直流成分。而一有直流成分,都将使连接电极的两根毫针中的一根,由于电解而溶蚀、变细、生锈、发脆以至体内的折针。
电针折针除与直流电成份有关外,尚受下列因素影响:
(一)、频率和波形:低频通电易折针,以高频刺激较好。波形则应选择无腐蚀性,如交流电的矩形波形。
(二)、电流强度及通电时间:电流强度愈大,通电时间愈长,愈易发生折针。一实验证明,以3~8mA电流通电30~60min,位于阳极的针具头端易折断;15mA通电1h或30mA通电30min,出现针具根部折断。所以建议电针输出电压应在10V以下,通电时间最好不超过3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