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把尺子,各有其适用范围,并无优劣之分。有时候,人们是两把尺子一起用,融合并济,利义兼得。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僵死的原则论和庸俗的后果论。庸俗的后果论,就是压根儿不问长短,不讲规矩,只言利害,甚至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或者本身的小方便,就毫无顾忌,丢弃法则。

这种抉择偏好,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方面,浮现得尤为突出。高空抛物、践踏花草、无视红灯过马路……种种陋习,背后都有庸俗后果论的影子。实在质都是:明知违反公共约定,这么干是差池的,但心里“冻结”了原则,只看后果——逮着了,后果也不严峻嘛。为了消解心中的不安,还常用“人家都这么干的”来做挡箭牌。
有人说,是不是可以加大对行人闯红灯的惩罚呢?单从后果角度着手,行人闯个红灯,能罚到什么水平?再者说,惩罚就得设执行者,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得管起来,那需要多高的社会资本?成立长短观、法则意识,才是与现代文明接轨的正路啊。

“从众心理 ”你知几多?
“从众”是一种比力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各人都这么以为,我也就这么以为;各人都这么做,我也就随着这么做。
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实在它具有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进展,束缚思维,扼杀制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聪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本身的思维方法、减少不须要的烦恼如误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