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我所知道的其他饲养户都在亏损或刚刚持平,盈利极少。”站在自己的养殖小区内,石家庄市行唐县奶农杨先生一直在犹疑何时关停,今年他已经把饲养的200多头奶牛卖掉了40头。
“现在每头奶牛产奶的利润从去年的1500~2000元降到今年的几百元。如再加上前期租赁土地、搭建牛棚、挤奶车间、饲料储存加工设备等折旧费用,我们整个奶牛养殖处于亏损状态,我算了一下还不如人家外出打工挣钱多。”杨先生告诉记者。
养殖户亏损的并不止杨先生一户,根据河北省乳业协会的一份数据,在河北乳业范围内,目前有三分之一单产水平高、饲养管理技术先进的规模养殖场微利经营,三分之一中等规模的养殖户保本经营,三分之一技术落后的养殖户亏损经营,特别是小规模养殖户亏损严重,出现卖牛转产迹象。
在2008年10月“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之前,一些乳企采取非正当手段争抢奶源,以许愿形式高价收购,利诱其他奶站向自己交奶。“那个时候,奶农是强势的一方,这番景象自‘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就再也没有了,现在都是跟固定的乳企签订购销合同。”杨先生告诉记者。
“2011年很少发生拒收现象。今年以来,由于奶业市场不景气,乳企多次以抗生素超标、理化指标低不合格、异味等为由拒收鲜奶。乳品加工行业完全由大型乳业集团掌控,具有制定收奶价格的绝对权力。乳品企业和奶牛养殖户地位极不对称,在市场销售下滑时,采取提高营养指标的方式降低收奶价格,寻找各种理由拒收、核减收奶数量等,将损失转嫁给奶牛养殖户。”一名不愿署名的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