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鹿附汤) ⑥治小肠虚冷,小便数多:鹿茸二两(酥炙令微黄),白龙骨一两(烧过),桑螵蛸三分(微炒),椒红一两(微炒),附子一两半(炮),山茱萸一两。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一、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空心及晚食前,以盐汤下二十丸。
(《圣惠方》鹿茸丸) ⑦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鹿茸十八铢,桑耳二两半。
上二味,以醋五升渍,炙燥渍尽为度,治下筛,服方寸匕,日三。
(《千金方》) ⑧治室女冲任虚寒,带下纯白:鹿茸(醋蒸,焙)二两,白敛、金毛狗脊(燎去毛)各一两。
上为细末,用艾煎醋汁,打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济生方》白敛丸) ⑨治尿血:鹿茸(炙)、当归、干地黄各二两,葵子五台,蒲黄五合。
上五味,捣筛为散。
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忌芜荑。
(《古今录验方》鹿茸散) ⑩治下痢危困:麝香半钱(别研,临时入),鹿茸一两(酥炙)。
上鹿茸为细末,方入麝香,以灯心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服。
(《百一选方》香茸丸)
【临床应用】治疗血液病取鹿茸内骨髓,用白酒浸渍,制成20%的鹿茸血酒;或从鹿颈静脉内取血放入白酒中,制成30%的鹿血酒。
每次10毫升,日服3次。
试治血小板减少症21例,11例临床症状和血象均有明显改善;白细胞减少症5例,血象进步者3例,临床症状改善者2例;血小板、白细胞减少症15例,其中7例血象和症状均有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6例,血象和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由慢性苯中毒引起的血液病14例,其中10例服药后眩晕、头痛、乏力、齿龈出血、鼻衄、失眠等症状和血象均有改善。
对高血压、肾炎、肝炎及肝功能不正常者忌服。
【名家论述】①《本草经疏》:鹿茸,禀纯阳之质,含生发之气。
妇人冲任脉虚,则为漏下恶血,或瘀血在腹,或为石淋。
男子肝肾不足,则为寒热、惊痫,或虚劳洒洒如疟,或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或小便数利、泄精、溺血。
此药走命门、心包络及肝、肾之阴分,补下元真阳,故能主如上诸证,及益气强志也。
痈肿疽疡,皆营气不从所致,甘温能通血脉,和腠理,故亦主之。
②《本经逢原》:鹿茸功用,专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取其补火助阳,生精益髓,强筋健骨,固精摄便,下元虚人,头旋眼黑,皆宜用之。
《本经》治漏下恶血,是阳虚不能统阴,即寒热惊痫,皆肝肾精血不足所致也。
八味丸中加鹿茸、五味子,名十补丸,为峻补命门真元之专药。
③曹炳章:鹿茸,补精填髓之功效虽甚伟,服食不善,往往发生吐血、衄血、尿血、目赤、头晕、中风昏厥等症。
考其原因,其人平时多阳旺液燥,贫血亏精,气血乏运,苟服食参、茸,能用份少、服日多,则助气养血,有益无损,虽有余热,亦不为害;若阳虚阴燥之人,再骤服大剂,以致有助燥烁阴之弊。
盖茸为骨血之精,通督脉而上冲于脑,其上升之性,故如上述之病生焉。
余每遇当用鹿茸之症,自一厘渐增至数分、数钱,每获妥效,此即大虚缓补之义也。
(实习编辑:郭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