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的进步,预防医学已经发展成一门防止疾病发生、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工作能力、延长人类寿命的学科。它正在对整个医学科学和人类生命素质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针灸保健防病是中医预防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总结古今医家这方面经验,揭示针灸保健防病的规律,对促进针灸预防学的形成,丰富现代预防学的内容,都将有所裨益。 最早记载针灸预防的古籍文献,是《黄帝内经》。它既提出了针灸防病的思想:“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灵枢·逆顺》);又强调针灸有保健强身的作用:“是故刺法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素问·刺法论》)。在一些篇章中,载述了具体预防的方法,如救治五脏急性热病,于该病在未发之时,往往于面部不同部位先显露赤色,故须“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素问·刺热篇》)。另如治疟疾,也指出应在未发之前针刺。从某种程度上说,《内经》奠定了针灸防病保健的基础。 东汉时期,张仲景对治未病思想也有发挥。他虽然重在药物辨治,但也涉及到针灸预防。《金匮要略》首篇就开宗明义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晋唐之际,偏重灸法。这一时期针灸保健防病得到较大发展,特别是艾灸广泛地用于预防,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其重点在于预防各种急重之症,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针灸推拿)
相关阅读推荐:
行业资讯
中医看点
健康精选
生活保健健康视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