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与五脏的脾相通应,脾脏的禀性是喜欢比较干燥而厌恶湿邪,一旦脾的功能被湿邪所阻遏,超出了脾胃的运化能力,则可能导致体内水湿停聚,而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不利、皮肤渗液、水肿、四肢不温等各种症状。有的地方夏天有喝姜茶的习俗,就起到了养脾阳而除湿的作用。所以长夏饮食宜清淡,少油腻,少生冷。脾虚的人可以少食多餐,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少量吃些鲜姜、辣椒、薏米、冬瓜等有辛散和利湿作用的菜蔬,以帮助脾的运化,减轻湿邪对脾脏的侵扰。也可以服用健脾化湿的中药,如白术、莲子、茯苓、藿香、白豆蔻之类,既能健脾胃,又可祛暑湿。
夏季饮食要节制
《内经》说:“果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之过,伤其正也。”“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食物本来是营养人体的,但是如果不节制,就会适得其反,伤害人体的正气。民间有很多告诫人们要限制饮食的俗语,如:“少吃一口,活到九十九。”一定要节制饮食,三餐规律,饮食有节,这样才能形体与精神相一致,才能颐享天年。
饮食节制除了要防止暴饮暴食之外,还要注意三餐的时间及分配。早饭要在7点左右,午饭在12点左右,晚饭在18点左右。唐代名医孙思邈在《枕上记》中说“清晨一盘粥,夜饭莫教足”,《饮膳正要》中说:“晚饭不可多食,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民间也有“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俗语,这是因为,晚上人体的新陈代谢逐渐减低,消耗的热量也比白天明显减少,晚饭若吃得过多,就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使人发胖。同时晚饭过饱或过于油腻,还会增加肠胃负担,出现腹胀,消化不良,并影响睡眠。所谓“胃不和,卧不安”,特别是老人、小孩,消化力本来不强,夏季就更差,吃得过饱难以消化,容易使脾胃受损,导致胃病。正如谚语所说“要想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汉代名医张仲景早在《伤寒论》中就提出“损谷则愈”,即在保持身体基本需要热量的基础上,少吃一点儿,很多病自然就好了。我们现代的一些常见病如糖尿病、痛风、高血脂,与饮食不节制有密切的关系。古人提出的“损谷则愈”到现在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夏季饮食宜苦、辛、酸、咸,少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