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我国科研人员首次提出操作微型打针器完成植入式医疗电子器件在体内的3D打印成型技能。这一创新成就将使心脏起搏器等植入式医疗器械在体内“塑形”,使患者免受开胸之苦。
日前,由刘静研究员率领的中科院理化技能研究所、清华大学连系小组报道了一种基于液态金属的可植入式生物医学电子器件体内3D打印成型技能。研究文章颁发在Nature出书团体系列期刊《科学陈诉》上。
科研人员首先将生物相容的封装质料打针于体内固化形成特定布局,在此区域内进一步将导电性金属墨水、绝缘型墨水以致配套的微/纳标准器件等顺次打针后形成方针电子装置,通过节制微打针器的进针偏向、打针部位、打针量、针头移位及速度等3D打印步调,在方针组织处按预定形状及成果构建出终端器械。由于全部器件均回收基于微针的液相打针方法实现,因而整个手术进程到达了高度的微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