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应康
120年前,在四川成都四圣祠北街12号,加拿大医生启尔德(O.L.Kilborn)建起一个小诊所。120年间,以这个小诊所为起点,一个拥有4300张病床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崛起,单点规模名列世界第一。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就是现任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
见到石应康之前,记者先在华西医院的地下停车场周旋了一阵子。占地71000平方米,1541个车位,24名保安,5名专职“导航”工作人员。这几乎是全国最大的停车场,不过,它也只是医院用来解决患者就医停车难的6个机动车停场中的1个。
医院的行政楼是60年前加拿大人设计的,中式仿古建筑,院长石应康选了一间很不起眼的房间办公,办公室里唯一的窗户正好对着医院门诊大楼,随时望去,都是一幅人流如织的景象——那里创造了全年340万人次的门急诊量,9万余台次的手术量,医院单点规模(同一个地址)和各项医疗服务量在全球都是第一。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成都人用“春运”这么传神的词,来形容华西医院。能认识这里的一两个医生,对成都人来说也是比较有面子的事情。
年轻的三甲医院掌门人
石应康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完成了从住院医生到院长的全过程。37岁,由主治医师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41岁,在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心肺血液研究所做访问学者期间,又被破格提升为主任医师;43岁,他从科室主任直接晋升为院长,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三甲医院掌门人。
石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石美森是中国著名儿科专家,原上海医科大学教授,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创始人兼院长,母亲是著名妇产科专家,伯父石美鑫是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著名的老一辈心胸外科专家。
石当过农民、工人、护士,读过大学、留过学,在当院长之前,他是一个优秀的心血管外科医生,也是西南地区第一位胸心血管外科学博士导师;唯一没有受过的培训是如何做院长,如何“做官”。
但如何在两年之内从科主任当上了院长,石应康不回避这个问题。“由于某些微妙的原因,医院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学校决定重新组建医院领导班子。”他说,当时医院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是工作效率低下,医疗水平与华西医科大学这块牌子不相称。
院长最后找到有留学经历、性格率真、敢说敢做的石应康,打算让他做院长办公室主任,进入领导班子。“那是我年轻气盛,坚决不当这个主任。我跟当时的老校长说,要当就当院长。”石应康不但当场将了老院长一军,而且指名要昔日的大学同学郑尚维当书记。
最大规模医院的缔造者
1993年底,43岁的石应康出任华西医院院长,当时华西医院有病床1235张,年门急诊病人67.2万人次,手术9780台,出院病人1.8万人次,规模和医疗服务量在中国大约排在前50名内。
这样庞大的机构,各部门之间沟通差,互动困难。石应康当院长的第一年,一天晚上他到住院部巡查,发现有几个医生居然聚在一起搓麻将。他火冒三丈,破门而入,上去掀翻桌子,麻将哗啦啦散了一地。
在做基层医生的时候,石应康就发现了个别人将成都人闲适散慢的心态带到工作中,他深深感到,大批像他一样国家花了大量经费培养起来的医学高端人才,正在做着低效率的事情。如何提高运行效率,是该院面临的大问题。
修修补补难以根本改变。
石应康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医疗服务管理改革,逐步形成了具有华西特色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药品集中配送、中央运输、中央保洁;开展病种费用结构分析,严控单病人医疗费用增长和药品收入比例;对于科室和个人不规范超标医疗行为实行警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