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半个月以来,每天帮女儿洗澡时,福州的连女士都会发现5岁女儿小安(化名)脖子右边的皮肤上有一个1mm大小的“针孔”,上星期开始一直渗出黄色的液体。因为一直以来都有听说“街头针扎人”的传闻,连女士全家人吓得直冒冷汗。担心有坏的情况,两天前,连女士和家人带着女儿跑了两家医院做检查,结果却被告知女儿患了先天性“鳃瘘”。
这样的答案让连女士一家松了一口气。然而高兴的同时,医生也带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小安的鳃瘘因为早期有症状时没及时治疗,现在已经感染化脓,要做手术才能治愈。
连女士说,小安出生时没有什么异样。不过在出生2个月后,她右边脖子靠近锁骨的地方有一个小红点。
家里长辈告诉连女士,小孩子出生后皮肤比较容易长东西,长个红点很正常,连女士也就没理会。
连女士说,后来她帮女儿洗澡时会发现这个小红点时有时无,尤其是在女儿生病时,小红点会扩散且会有些肿大,摸上去软软的。
当时连女士也带女儿到诊所和医院看过,不过医生也告诉她这个可能是生病时身体内部自身免疫而出现的淋巴结,没什么要紧,看着女儿没什么不舒服,连女士也抱着观察的态度。
半个月前,小红点变成了“针眼”,而医生诊断称“针眼”是“鳃瘘”,连女士说,“听都没听过这样的病。”
本报记者黄淑平
【医生说法】
鳃瘘常常被误以为是“淋巴”化脓流水了家长才察觉
“医院一个星期会碰到一两个鳃瘘的孩子,但由于这种疾病还不为大多人所知,且伤口小症状不明显,家长都不知道孩子出了什么毛病。”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外科林向上主治医生介绍。
不少父母会被孩子身上突然发现的1-2mm的“小针眼”和小肿粒吓一跳,比如孩子外耳道前方的耳屏上的小洞洞,肛门附近的小洞洞或肿块,医学上把这样的小洞洞称为瘘,它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因某些因素而使其没有演变好的结果,属于先天性畸形。鳃瘘是其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先天性缺陷性疾病,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腮弓和腮裂未能正常融合或闭锁不全所致,孩子出生后鳃裂成的沟没闭合,就会形成一根瘘管,连接扁桃体和颈部中线靠近胸锁乳突肌下方,形成囊肿、凹陷或者小针孔,而且只要这个瘘管不切除,皮肤表面的囊肿、凹陷、小针孔就会一直留在表面。
而除了鳃瘘,“小针眼”位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其名称也不同。例如“小针眼”在单侧或双侧外耳道耳屏上,就形成耳前瘘管;“小针眼”在脖子前面正中线靠近胸骨上缘处,就形成甲状舌骨瘘。但是林医生说,由于这“小针眼”或“小肿块”一出生就有,且其表现出来的症状为长了小疙瘩或渗出液体,常常被家长误以为是淋巴的肿大,尤其是在孩子感冒、发烧时,症状会更明显。而“小针眼”裸露在空气中,很容易因为抓挠、擦伤、接触细菌而发炎、化脓,长期下去很可能导致恶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做手术将瘘管切除,堵住身体内部一端的瘘管口,一般2岁以后都可手术。
“不过有些人即便长了‘瘘’,也可能终生无症状。”林医生说,如果没有症状,是可以不做手术;但如果“小针眼”反复感染化脓,最好在感染治愈后及时手术切除瘘管。由于“瘘”是一种先天性疾病,没有明确的病因,且现在发生率不低,因此家长平时要多观察孩子身上是否会无故长出包块、肿粒或流白色液体,一旦发现要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