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疾病中,很少有如恶性肿瘤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压力。癌症不仅影响一个人的正常生活,也危害其家庭,不仅破坏机体的正常功能,也可造成身体形象的改变,以及病人在家庭中角色的转换,加重了病人的恐惧、疑虑、忧抑、绝望等情绪反应。因此,应给予病人亲切的关怀,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绪。意志坚强和对生活充满希望,是战胜癌症的重要精神支柱。
心理因素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心理因素可以致病,而疾病又反作用于人的心理状态。不少恶性肿瘤病人有过长期不正常的情绪状态,尤其是过度紧张和过度忧郁的历史。近年来提出的“C型个性”,被认为是癌症易患性人格,其表现为合作的,惯于自我克制,情绪压抑和内向、防御和退缩等。这些负性情绪对机体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影响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致使瘤细胞活跃,肿瘤发生和发展。恶性肿瘤本身,又可作为一种恶性刺激,对病人产生严重的心理影响。面对癌症的威胁,病人要经过一个对疾病理解并接受治疗的复杂心理适应过程。护士通过为病人提供关于恶性肿瘤和治疗信息,并且运用交流技巧,给病人以心理支持,可以促进病人对这一紧张状态的调整适应过程。
疾病早期的心理变化和护理
恐惧是恶性肿瘤普遍存在的心理反应。根据文献报道,癌症常见的恐惧有:对病未积压的恐惧,对孤独的恐惧,对疼痛的恐惧,对与亲人分离的恐惧等。恐惧常唤起对过去和未来对比的联想和回忆,因而产生消极的情绪。
首先,要使病人摆脱对病未知的恐惧。长期以来对是否如实地告诉病人癌的诊断,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研究表明,80%以上的病人愿意知道自己的诊断。因此,癌症一经确诊,应由医生连同病情和治疗方案一并告诉病人。有人调查,癌症病人在疾病的各个阶段中,以门诊确诊时的焦虑比较大,门诊护士应该主动发挥对病人的咨询和支持作用。
多数病人得知患癌时会有一个震惊时期,称为“诊断休克”。处于震惊状态的病人极力否认癌的诊断,如怀疑诊断报告有错误,这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为使自己经受得住癌的打击。为此,不可过早地勉强病人放弃他的否定去面对现实。对于失去理智的病人,要多予理解和照顾,并注意保护病人。当病人渐渐意识到自己是患癌症时,便会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这时更需要护士的体贴和关怀。
疾病治疗阶段的心理变化和护理
恶性肿瘤病人在治疗阶段,遭受着癌的诊断和治疗的双重精神压力。外科手术切除范围广,常影响机体或肿瘤所在器官的正常功能,如失语、截肢、人工肛门,甚至损容等。应深切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术前协助医生耐心解释手术对挽救生命,防止肿瘤复发的必要性;术后帮助病人重建机体功能,如语言训练,造瘘咨询和身体缺失部分的代偿等。请已治愈的病人现身说法,常收到独特的效果。放疗和化疗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常使病人的焦虑加重。有些病人对死亡很淡泊,却耐受不住治疗的副作用。有的病人对治疗存在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也是增加焦虑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进行各项治疗前,认真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理解治疗的作用,简要步骤,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需要配合的事项,是恶性肿瘤心理推理不可忽视的环节。在治疗结束后,适时恢复部分工作,可使病人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及在社会中的作用,从而重新振奋。
勇当先疾病晚期阶段的心理变化和护理
晚期恶性肿瘤病人的恐惧、可表现为衰弱、疼痛、厌食等,给病人造成很大痛苦。随着机体功能逐渐衰退,病人可能放弃本来的活动,而形成恶性循环。如病情许可,应鼓励病人尽可能起床活动,不要过早地卧床不起。这样,既可延缓机体机能的衰退,并可使病人从自理中增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