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广西南宁市等地采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社会健康人群及广西疾控部门,发现较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为“被动感染”。专家建议,防艾宣传要注重社会健康人群干预,提醒他们远离艾滋。
正确分析新特药的未来走向
“被动感染”
来自桂林农村的40岁艾滋病患者蔣丽向记者讲述她的遭遇。24岁那年,蒋丽和同县男子阿强结婚,婚后生下一个儿子。儿子2岁多时开始生病,伴随发烧、淋巴肿大等。
治疗三四年后,儿子的病不见好转,当地医生怀疑孩子得了艾滋病。2005年,阿强带着蒋丽和儿子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疾控中心,一家三口抽血检验,全部被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儿子通过母婴传播感染,阿强和蔣丽在儿子出生之前就已感染。
此时阿强向蒋丽坦白,婚后不久他因在县城打工,和妻子两地分居,曾去洗浴中心找过“三陪女”,可能因此感染艾滋病。
阿强和蒋丽把患病的消息告诉双方父母和兄弟姐妹,招来的是两家人的“避而远之”。从此蒋丽一家在县城过着“卑微”的生活,对外保密病情,外出看病要“偷偷摸摸”。2009年冬天,蒋丽一家到南宁,在城中村租了房子,靠打短工维持生活。两年来,蒋丽说她没有一个朋友,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儿子长大成人。
记者在自治区疾控中心艾滋病科门诊部采访了桂林市临桂县的龙英。这个41岁的南宁城市清洁工独自租住在城中村,丈夫两年前死于艾滋病,16岁的女儿在老家生活。
龙英丈夫早年在外打工,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丈夫在外沾花惹草感染艾滋病毒,回家又传染给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