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调养上,传统医学认为“冬季要藏”“春季要生”,而夏季则要放,即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人体的一切机能早到破坏。
人的情绪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当遭遇持续高温时,人体处于“易激惹状态”,主要症状为心情烦躁、容易发火、思维紊乱、对事物缺少兴趣等;不少人会因微不足道的的事与人发生矛盾,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下面几种人特别容易“情绪中暑”:高血压、糖尿病、哮喘、厌食症等疾病患者,天气炎热时极易引发心里变化,导致旧病复发;办公室的“白领”、室外工作者、长时间对着电脑工作的人和性格争强好胜者,也容易“情绪中暑”。
所以在炎热的夏季,保持平静的心境尤为重要。丘处机说:“夏三月,欲安其神者”,应“澄和心神,外觉声色,内薄滋味,可以居高,朗远眺望,旱卧早起,无厌于日,顺于正阳,以消暑气”他还强调说,为了避免暑热,不仅宜在“虚堂、水亭、木阴等洁净而空敞之处”纳凉,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此说极有见地。宋代温革有诗称:“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古人又说:“静在心,不在境。”只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神清气爽,遇到不顺心的事采取“冷处理”的态度,就会取得“心静自然凉”的效果。
在夏季尤其是高温期间,一定要调整心情、注意休息。对于有车一族,尤其不能疲劳驾驶,开车时最好带上遮阳镜和遮阳帽,并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心情不佳、身体不适时不宜开车。
此外,调节生活起居也可以预防“情绪中暑”。工作有计划,生活有节奏。在夏日来临之际,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计划和生活节奏,适当的减缓速度,留出一定余地。每天、每月依照明确的安排,有计划的进行工作,可以减轻焦虑现象。保证充足睡眠,晚上10点至11点入寝,并可以适当午休。水分和维生素不足引起的心烦意燥,应及时补充。同时在夏季,应保持居室、办公室和车厢内整洁通风。其余时间听听音乐,想想美好的事情,或去公园散步,郊游,尽可能让机体和思想获得充分的放松。大家还可以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一旦出现“情绪中暑”症状,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摆脱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