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一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最初的专业却是英国文学;他从医学院毕业后,未能圆自己的医生梦,却又阴差阳错进入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并最终成为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和其它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不同,他又成功实现了从科学家向政治家的角色转变。
3月18日下午, 这位重量级的演讲嘉宾来到了北京美国中心,他就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的前总监,1989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哈罗德·瓦慕斯。
以对狄更斯的研究自豪
与大多数科学家不同,瓦慕斯并非从一开始就立志科研。他的大学专业为英国文学,并颇以自己对狄根斯的研究而自豪。大学毕业后,瓦慕斯顺水推舟地进入哈佛大学继续文学学习,但他逐渐发现,去医学院上学的同学似乎有更加丰富的生活。他乐于与医学生一起探讨医学上的新发展,一起畅想对新的疾病的治愈手法。最终,他决定放弃文学,转为医科生。
4年后,他从医学院顺利毕业。当时正值越南战争,医学院学生多赴前线行医。瓦慕斯不赞同越战,决定留在美国。按照当时的政策,不上战场的医科生必须从事两年与公共医学相关的工作。瓦慕斯的选择之一是加入国立卫生研究院进行医学研究。于是,毫无科研经验的瓦慕斯阴差阳错地开始了病毒研究,并至此开始了长达23年的科研工作。
瓦慕斯研究课题是病毒诱导细胞致癌的机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后不久,生物学界对基因研究热情高涨。与现在相比,当时的基因研究方式以及研究工具落后太多,但包括瓦慕斯在内的科学家们非常有创造性地利用了现在看来几乎是原始的实验工具,做出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推动了基因科学快速而长足的发展。
在加利福利亚大学三藩市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期间,瓦慕斯与伙伴迈克尔.毕晓普(Mike Bishop)致力于由核糖核酸(RNA)病毒诱发的禽类肉瘤的研究,发现了禽类基因中存在的“类病毒致病基因”。但这样的“类病毒致病基因”是如何诱发癌症的呢?这一研究是当时的热点。从瓦慕斯在现场展示的一张漫画来看,当时学界竞相寻找该问题的答案。瓦慕斯和迈克尔.毕晓普的实验室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终获1989年诺贝尔医学奖。
迎接政治挑战
在自然科学领域,与接受媒体采访,以学术带头人身份议政相比,大部分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更愿意继续深入自己的研究。不过,早期接受英国文学训练的瓦慕斯却欣然接受诺奖为自己带来的知名度,以及社会对自己作为学术精英在政治上做出贡献的期望。他认为,参政可以真正为自己所代表的学界争取更多的资源,扫清不必要的阻碍。瓦慕斯后来的政治成绩充分佐证了他的看法。
1992年,民主党候选人克林顿击败共和党执政总统布什。1993年,克林顿重组内阁,并任命瓦慕斯为国立卫生研究院总监。媒体对这个任命持质疑态度,因为瓦慕斯此前唯一管理过的只是自己25人的实验室,并无资历可以证明他有能力管理全球最大的医学科研机构。这样的质疑并非毫无道理,连瓦慕斯自己也无法肯定是否有能力胜任,但跃跃欲试的他最终决定,硬着头皮迎接来自政治的挑战。
事实证明,优秀的人在任何领域都能有所建树。瓦慕斯上台初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财政拨款约110亿美金,和2013年的310亿相比,只有其三分之一。而在瓦慕斯任期内,财政对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拨款涨势迅猛。虽然政府对医学科研的拨款大方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但瓦慕斯作为国立卫生研究院总监的推动作用也不容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