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立冬”的理解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最初在甲骨文中它表示“终了”;到了晚周则演变为太阳被封闭的形象,这才有了寒冷的意思;再以后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还是个重要的节日,这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民间还有吃好的、所谓补冬的习俗,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人们一方面犒赏自己一年来的辛劳,一方面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每逢这天,各地的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说是只有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民谚称:“冬季进补,春季打虎;冬季不补,春季受苦。”意思是说在冬季适当进补,来年春季体力可以强壮得像武松一样打虎。如今虎是不让打了,但冬季进补有益于增强体质还是有道理的。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纵跨数十个纬度,因而存在南北温差。立冬之后南北温差更大。所以不同地域的立冬饮食原则也有所不同。如东北地区寒冷,饮食以温热为主,如狗肉、羊肉、牛肉等。西北地区寒冷干燥,饮食以温热润滋为主,如肉类及蔬菜水果。东南地区温暖,饮食应以甘温为主,如鸡、鸭、鱼类。西南地区温暖潮湿,饮食以甘温辛散为主,如鱼禽和麻辣。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东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宣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比北方地区温和得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从中医角度讲,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对于抗寒防病有利。粮食类有五谷杂粮及豆类等,蔬菜类有各种蔬菜及蘑菇等,水果类有各种水果及干果等,禽肉类有羊肉、牛肉、鸡肉及鱼肉等。其他有牛奶、豆浆、蛋类等。当前,国内外出现了一股黑色食品热,主要指黑芝麻、黑米、黑枣、黑大豆、黑木耳、海带、香菇、发菜、乌骨鸡等。还有所谓“黑五类食品”,指黑豆、黑米、黑芝麻、乌鸡、黑木耳等食品。总体来讲,黑色食物比其他颜色的食物质量好,主要表现在营养素含量高,例如,黑芝麻的营养素明显高于白芝麻,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是白芝麻的1.5倍。豆类的差别较小,黄豆和黑豆的营养素基本相同,从维生素角度讲,黄豆优于黑豆;从矿物质角度讲,黑豆优于黄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