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政策利好在众多民营医疗机构负责人的眼里仍是“天花板”、“玻璃门”?政策无法落地究竟“卡”在了哪里?近日,在人民网举办的“民营医院座谈会”上,多家民营医疗机构的负责人和行业代表、专家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和建议。
“我们对于民营医院对每个文件出台都抱着极大的热情和信心。”座谈会上,北京北亚骨科医院院长肖正权指出,民营医疗机构的负责人们非常关心这些利好的政策落实需要多长时间,怎么落实,各级主管部门的态度是什么。“从落实的角度来说,我作为一个民营医院的代表,认为不理想。应该说是迟迟没有落实。”
政策落实究竟卡在了什么地方?为什么好的政策在现实中却被称为“天花板”、“玻璃门”?有些业内人士认为,这与政策落实过程中某些部门对民营医疗机构尚存在一些偏见甚至是歧视有关。
设备配置准入几乎成了悖论
“政策无法落实就像设置了一个个小门槛,正确但是不合理。”肖正权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大型医疗设备准入政策上,需要医院有一定的门诊量才可以配置,但是民营医院由于成立晚等客观原因,无法在短时期内拥有足够的门诊量。
这几乎成为一个悖论,像鸡与蛋的问题。
“你没有这么多的门诊量批给你大型设备不是浪费吗?这样说合情合理。”肖正权认为,但是如果没有大型医疗设备,谁会相信医院有良好的医疗水平?哪个专家会来一个连CT都没有的医疗机构?没有大型的设备,没有专家,又如何吸引患者?这让民营医院的发展壮大陷入了死循环。
“政策的落地需要相关机构进一步简政放权。”对此问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白剑峰认为,国务院鼓励社会资本办医这个文件的出台,确实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但政策出完之后落地遇到了问题,落地太慢。